尹亮,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原委员,抚矿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2016年9月23日,经辽宁省委批准,辽宁省纪委正式对尹亮立案审查。经查,尹亮存在违反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生活纪律和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等问题。2017年3月,尹亮被开除党籍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公私不分:把企业当作自家门店
作为省属重点国企掌门人,尹亮曾经有过励志的岁月,有过为党和国家事业奋斗的理想,曾经为抚矿集团的改革发展做出过贡献,但是在取得一些成绩之后,在权力逐渐增大之后,他却忘乎所以,丢掉初心,深陷自私腐败的泥潭,不断侵占国家利益。
2006年至2012年,尹亮还让集团办公室工作人员,将其个人及亲属旅游、购物等数百万元费用在集团报销。
2007年至2011年,尹亮通过电视、报纸等途径获得一些有关收藏的信息,遂产生兴趣,于是就让集团人员购买集邮册、纪念币、仿古画、工艺品等物品,费用在集团财务报销。2006年至2012年,尹亮让办公室人员在北京、沈阳、抚顺等地数十次购买服装等。
2007年,他指示集团人事部门,将其孩子违规安排到集团下属单位工作,长期不上班,却领取薪酬“吃空饷”。从2003年开始,他还要求集团公司保卫处长对其住宅进行24小时安全保卫。
按照规定,享受年薪的企业人员不再领取企业其他报酬。2005年至2016年,在领取年薪后,尹亮又以多种名义,多渠道领取奖金600余万元,其中2013年至2016年,尹亮在调离抚矿集团领导岗位后,仍然领取奖金90余万元。
就这样,尹亮将抚矿集团的公款,变着法儿流向自家的腰包,家中开支的一些费用,“理直气壮”地到企业“核销”,公家私家都当成自己家,国有私有都当成自己所有。
独断专行:盲目决策造成重大损失
尹亮自以为是一个“能人”,本事大、贡献多,正因如此,他飘飘然自觉凌驾于组织之上,重大决策个人说了算,监督在他面前成了摆设,党纪形同虚设。
在调查过程中,多数干部表示对尹亮就是一个“怕”字。尹亮对此心知肚明,他在忏悔材料中写道:“员工们信服我,但也害怕我,害怕我手中的权力”“对任何问题都十分自信,开会时先下结论再征求意见,特别是脾气渐长,不愿听反对声音,身上霸气十足”。到了后期,随着经营业绩的提升,本就作风强势的他,在企业里说一不二,俨然一副“老子天下第一”“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架势。
多年来,尹亮逐渐养成了“一切都凌驾于企业和企业党组织之上,根本没有民主,一切以自己为中心”的行为习惯。据尹亮自己交待,“从机构设置、干部任用、生产指标确定,到奖金分配等,均由自己敲定后,再让有关部门象征性地征求一下意见”。抚矿集团其他班子成员不敢问,也不敢说,主动放弃监督权利,他做起事来自然“一呼百应”。
2009年底,尹亮决定上马页岩炼油项目。由于项目缺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边设计边开工、边建设边投资。初始预计投资6000多万元,但由于论证不充分,后续资金投入逐渐增加,最后如滚雪球般增加至30多亿元,至今没有收到应有的效益。按照规定,相关机械设备应随工程进度进行采购,尹亮却在设计定稿后便预定了全部设备。在他任职期间,抚矿集团已支付该项目20多亿元设备采购费用。
在选人用人方面,尹亮更是“自拉自唱”,从提名到考核到最后拍板,都是他一个人的声音。在抚矿集团任职期间,获提拔的干部以他工作过的运输部和西露天矿两个部门居多,并且他给自己找出了“别的单位不认识的我怎么提拔”这样的理由。2009年至2012年,他安排组织人事部门违规任用10余名干部。
拉帮结派:严重破坏企业政治生态
作为大型国有企业一把手,尹亮既是组织任命的正厅级干部,也是坐拥几百亿元资产的国企老总,这种占据重要经济和政治资源的条件,让他在与商人、官员等各方周旋中游刃有余,他有了自己的圈子,进而形成了利益共同体。他的圈子里面套圈子:亲信圈、麻友圈、朋友圈。只有他看上的人才能进入他的圈子,只有他圈里人才能优先得到提拔,获取各种利益。“圈子文化”被他演绎得出神入化。
优先提拔“亲信圈”里的人。原东洲区某领导的孩子,参加工作不足3年,在集团公司13个月,便由普通工人提拔为副处级干部。
尹亮的“朋友圈”实质是一个权力利益交换圈。这个圈子里有煤老板、工程老板、党员领导干部。他们以能进“圈”为荣,他们会“恰巧”将住房选在尹亮住所周围,也经常给尹亮送上金钱和各种名贵物品。他们怀着不同目的,想方设法挤进他的“朋友圈”,以期在尹亮的权力影响下一起发财。
他靠煤吃煤,损国家利益鼓自己腰包。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的力度明显加大,尹亮整日担心自己被查,挖空心思把非法所得的钱财东藏西放。2014年,尹亮曾经的下属且交往甚密的抚顺市东洲区原区委书记徐波被调查后,尹亮担心牵连到自己,把大量的现金用牛皮纸捆绑打包,和名表、黄金等装进拉杆箱用胶带缠好,藏到其岳母家中,装不下的现金则包装好藏在自家别墅的电梯井里。他担心与徐波涉及的共同行贿人会把他供出来,遂退还给行贿人张某、高某等人200多万元。2015年,徐波案件审结后,他感到自己平安无事,又以装修房子需要用钱为由,把200多万元要了回来。
有腐必惩、有贪必肃,没有谁是“铁帽子王”,2017年3月,经辽宁省纪委常委会会议审议并报辽宁省委批准,决定给予尹亮开除党籍处分,收缴其违纪所得,将其涉嫌犯罪问题、线索及所涉款物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中国纪检监察报记者 韩逢华)
全面从严治党,国企领域不能例外,更没有纪律之外的特殊党员。从国企“能人”到阶下囚,尹亮腐败堕落的轨迹给人以深刻的警醒。
尹亮在抚矿集团工作40余年,逐步成长为国企“掌门人”,他本应以推动企业发展为己任,却无视纪律规定,违反民主集中制原则,用权任性不受监督——他明里打着“为公为企”旗号,暗里却损公肥私,把企业当成“自己家”,个人费用甚至购买衣物、日常家用都在集团报销;他出门保镖随从;大搞一言堂,提拔干部非“圈里人”不用;他还大搞利益输出,将企业大笔资金违规向外输送,为他人谋取利益,攫取巨额钱财……
剖析尹亮的腐败轨迹,可以看到随着职位的变化,其个人私欲急剧膨胀,用权更加任性、胆大妄为、频频“越位”。尹亮从一名国企领导人蜕变为腐败分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受监督,不讲民主,将国企变为“自留地”“家天下”,企业政治生态严重恶化,国企党的建设弱化、淡化、虚化和边缘化十分严重。
正如尹亮在忏悔书中说,“长期把自己凌驾于企业之上,凌驾于企业的党组织之上,一切以自己为中心,根本没有民主,只有以自己为核心的集中”,成为独霸一方的霸道“总裁”,沉浸在“独立王国”的美梦中。当权力失去监督,一支笔决策,势必给企业发展带来巨大损失——在项目论证不充分情况下,盲目决策上马,造成国有资产重大损失;将国有资产当成“唐僧肉”,输出利益,身边亲信瓜分。凡此种种,阻滞的是企业的健康发展,剥夺的是职工的获得感,更使党的形象受到严重损害。
尹亮案件违纪违法时间跨度长,涉案人数多,加之本人刻意逃避调查,一度在当地流传着“在抚顺不调查尹亮,就不是真正的反腐败”说法。这些都给执纪审查工作带来了不少的困难。专案组抽丝剥茧,最终使执纪审查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政治效果、纪法效果和社会效果。国企全面从严治党“上紧发条”刻不容缓。结合尹亮案件,省委、省纪委在全省国企开展了大规模的警示教育。抚矿集团以民主生活会、专项整治等形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整改,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17年,抚矿集团从之前亏损1000多万元达到盈利近6亿元,体现了执纪审查切实为国企发展保驾护航。
要通过加强党建工作,筑牢国有企业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指出,“要继续在常和长、严和实、深和细上下功夫。要加强纪律教育,使铁的纪律转化为党员干部的日常习惯和自觉遵循。”作为国有企业“关键少数”,更要切实担负起管党治党的政治责任,加强“思想体检”,绷紧纪律之弦。同时,要加大监督执纪问责力度,对造成国有资产损失,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方式对待中央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变形走样的国企党员领导干部坚决问责。通过织密监督之网,让国企蛀虫无处遁形,国企森林更加郁郁葱葱,充满生机和活力。(李大春 作者单位:辽宁省纪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