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 忆屈原 谈廉政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6-06 09:05:57 点击量: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古称重五,与九月九日称重九之意相同。又称“端五”或“端阳”。是我国民间传统三大节日(春节、端午、中秋)之一,受到全国各地普遍的重视。

  端午节,最为人们所知晓的一段事迹,是为纪念2000多年前,我国伟大诗人屈原投江之死的。屈原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22岁时,就已官居左徒、三闾大夫,辅佐楚怀王。屈原救国的愿望破灭了,他在极度悲恸的心境下,于公元前278年(诗人62岁时)农历五月五日纵身投入波涛汹涌的汨罗江。当时楚国人民因舍不得这位贤臣的死去,闻讯后纷纷赶着划船去追他;但追至洞庭湖上,已不见踪影。这便形成了每年此日竞赛龙舟的起端。南朝梁时吴均《续齐谐记》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之后,人们每年这个时候,把米撒入江中以祭祀他。据说东汉初年,长沙有个名叫区曲的人,曾梦遇一位自称屈原的贤士,他对区曲说:“多年来人们祭我的米,都让蛟龙吃掉了,今后你们要把楝叶和米塞在竹筒里,或用芦叶包裹好,再用五彩丝缠好,因为蛟龙是害怕楝叶、芦叶和五彩丝的。”后来人们改用楝叶、芦叶和五彩丝包裹粽子,据说就是这一缘故。此后,历代沿袭下来,便演变成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

  屈原有着满腔的忠诚,有着博闻强志的才学,却是充满悲剧的一生。屈原曾在《楚辞》中说:“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沫”。不受曰廉,不污曰洁。不接受他人馈赠的钱财礼物,不让自己清白的人品受到玷污,就是廉洁。只可惜屈原生不逢时,“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但“衏顾楚国,系心怀王”,有“存君兴国”之义。流放之后,他仍握瑾怀瑜,深思高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只待国君一悟,然而,当他千辛万苦等来的却是楚国的灭亡,山河的沦陷。他顿时万念俱灭,心灰意冷,只身投汩罗江一死,以明其高洁清廉的忠君爱国之志。

  两千多年来,在屈原故里湖北省秭归县,人们仍保留着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办农民诗会等古老习俗,至今仍流传着一支《粽子歌》。歌中唱道:“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洁白,半世熬煎。”又是一个粽子飘香的端午,秭归人们扶老携幼来到江边,抛撒包好煮熟的粽子,召唤屈原的魂魄回归故里。在缅怀伟大诗人的同时,让我们将“廉洁”二字深深地铭刻在心间,做洁身自好、不与污浊同流、以芷兰之香抵御污秽之风的品格的继承者,让学廉、思廉、崇廉、守廉、倡廉成为自觉的行动。

  又是一年端午即将到来,细雨濛濛,粽香飘逸,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我们,更多的是对屈原生不逢时的感叹,然而我们是否应当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警觉呢?过端午节,我们的领导干部如何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静下心来学学屈原,看看自己有没有简朴,有没有淡定,有没有脚踏实地,有没有忘小我而为大我;看看自己是不是奢华了些,是不是浮躁了些,是不是飘飘然了些,是不是过于功利了些?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如果把责任和理想加在一起,动力则是无穷的。能否在工作实践中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在于我们每个党员领导干部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我们千万不能忘记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的权力,人民的权力为人民,更不能放松自己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改造,只有在这个大前提下,才能真正将“廉洁”二字深深地铭刻在心间。

版权所有:中共滨州市沾化区纪律检查委员会 滨州市沾化区监察委员会
地址: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金海五路166号 邮编:256800 网站备案号:鲁ICP备19030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