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推荐•每周一文丨太平流芳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4-04 16:38:40 点击量:

       太平古镇在苏州众多古镇中别具一格。

       古镇所处位置,是一块斜斜插入阳澄湖的葫芦状陆地。后被弯弯的荻溪切割成不规则的形状,河道呈网状注入阳澄湖。这里桥路相连,房屋依河而筑,与自然环境相谐相生。在太平,恰到好处植入的建筑,依偎着阳澄湖,仿佛有了一种韵律感,显得格外灵动。

       古镇非常小,街道呈“于”字形,最长的一条街不过675米。利民桥、太平桥,作为交通枢纽,分别连接着小镇的南北与东西街道。说是街,其实就是门对门人家形成的过道。说是镇,其实更像是村,一个家族聚居而成的小村落。

       湖荡星罗棋布,溪川纵横交织。一条河连通南北,因水边荻芦飘摇,得名荻川,又称荻溪。荻扁就依偎在荻溪的臂弯里,便是现在的苏州太平老街所在地。

       南宋初年,时任太尉的王皋南渡,经过阳澄湖西的荻扁时被这里的景色吸引,后在此归隐安家。决定归隐的那一刻,他一定想到了汴梁城东王氏老宅的三株槐树,那是当年先祖王祐亲手植下的。

       苏轼在一篇文章中讲述了三株槐树的故事:“晋国王公,显于汉、周之际,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盖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

    “槐花黄,举子忙”,满树槐花黄,几多新期望?忽忽百年,三槐王氏贤人辈出,恰如槐树,枝繁叶茂,生机盎然。“一代贤相”王旦,“四谏官”之一王素,文词隽秀的诗人王巩……到王皋,已是王祐家族的第七代。

       王皋对荻扁有一种特别的感觉,这或许是历经颠沛后,对安定的期盼。

       也许是三槐世家子弟固有的磊落品质和艰难困苦中砥砺出的坚韧性格,自王皋到苏州落户扎根,三槐王氏在荻扁便开枝散叶。王皋则被尊为三槐堂王氏“南渡始祖”。

       文明像一粒种子,有适宜的土壤就会发芽。

       一代代的王氏人家,历经风风雨雨、花开花落,仿佛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太平老街上大多是平房,黛瓦白墙,返璞归真,只是在时光的磨砺中,平添了更多岁月的印痕。

       沿着街道走走,或是拐进小巷看看,墙角的青苔还泛着绿,缝隙里的小草探头探脑,勤劳的阿婆在门前支起竹竿,就着暖暖的阳光,晾晒着衣衫被褥,身旁慵懒的狗儿趴在地上打盹儿。

       水面荡开的涟漪、村居升腾的炊烟,勾勒出小镇的烟火气。老房子中住着笑起来眉眼弯弯的老人,他们闲时便搬出凳子坐到河边,喝茶、拉家常。聊着聊着,日头便矮下去,慢慢落到屋后和树后,唯有清澈的水面上还拖着一道霞光。日复一日,时光在这里,似乎比别处更为轻缓、悠长。

      岁月不仅凝固烟火日常,也凝固生活的期望。

      镇里有一株蔷薇,据说是一户普通人家种下的对新生活的向往,现在已经生长成一堵花墙。每年四五月份,粉红色的蔷薇花开得正旺,一朵朵、一簇簇,密布于绿叶之间,散发出淡淡的芬芳,远望,如粉色的瀑布,从墙头倾泻而下。另一条街上的一户人家,则植有一株凌霄,总在夏天悄然盛开。一茬一茬的凌霄花,犹如穿越了旧时光,带着厚重与炽热,成为夏日里最诱人的景象。

       如果说蔷薇、凌霄,盛放出的是寻常人家的生活点滴,那么,利民桥头的古银杏则散发着旧时王氏家族的风骨气韵。

       这棵古银杏在太平禅寺内,太平禅寺前身就是王氏宗祠。银杏虬枝纵横,冠盖云天。相传是王皋二儿子王铎亲手种植,已经有800多年历史了。

       古银杏已然是时光的见证者,在老街,只要一抬头,就会看到。秋天,细碎的日光,洒进枝叶的缝隙,一片片银杏叶犹如金色风铃挂满树梢,风过处,沙沙作响,摇曳生姿,仿佛诉说着古镇的生活与故事。一株百年枸杞缠绕其上,红艳欲滴的枸杞子,与金色树叶相映相衬,令人称奇。

       王皋故居就在王氏宗祠不远处。

       风和日丽,天高云淡,古镇安详静谧。

       那年,我随相城区纪委监委的同志参观王皋故居,陪同的同志告诉我,他们想挖掘王氏家族兴盛背后的脉络,探寻维系家族传统的基因,从中找寻新时代发展的文化密码。

      我听了很是兴奋。我知道,家族的生存发展,凝结的是人世沧桑,负载的是文化传承。其中,不变的往往是根植在家族血脉深处的家风。

      王氏家风是从“忠义爱国、忠烈为国”开始讲述的。

      南宋范成大撰《太傅公传》,记述了王皋的传奇人生。王皋主张抗金,极力请求朝廷出师北伐,恢复中原,但无果,他慨然长叹道:“吾亦从此逝矣!”后辞官归隐荻扁。

      王皋定居荻扁后,注重家谱的保存和编修。延续三槐文脉,并且发扬光大。他专门派儿子王铎携《王氏宗谱》去临安面见岳飞,岳飞看后深受感动,撰《王氏宗谱跋后》,并挥毫题写“王氏世宝”四个大字。岳飞在跋中感叹:若余所交殿帅王君子高,固文正公曾孙也。君以名家子,释铅颖、从戎马。当靖康末造,斥金虏,拒叛臣,崎岖万状,辇从南行。虽疆场宿将,无不闻名叹服。每因公事宴集相与,论及世变,君则嘘唏,泣数行下。盖其忠愤激烈,实有大过人者。

       相同的忠烈情怀,在岳飞心中,这些就是“王氏世宝”。

       王氏家族忠义之风代代传承。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遵义遭受兵燹。身为遵义知县的王氏后人王佐圣征召乡勇,昼夜守城。王佐圣挥剑斩杀数敌后被害,尸身僵而不倒地,尽显正气,众人惊叹道:“真忠臣也。”

      同样是在崇祯时,倭寇沿江抢劫,江阴、靖江一带寇灾尤甚,王氏后人王士龙掌管江阴、靖江水师,荡舟遏敌,因御敌有功,屡受嘉奖。

      难怪,王氏宗祠,曾一度改做猛将堂,这是对以王皋为首的一代代先祖的缅怀与礼赞吧!

      王氏家风可以从“诗书传家、好学不倦”说起。

      始祖王祐晚年官拜兵部侍郎。后来他的次子王旦当了宰相,孙子王素做了工部尚书,曾孙王巩文采出众……王氏一脉,诗书传家,涌现出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巨擘:明首辅王锡爵、诗人王逢,清大学士王掞、状元王云锦、史学家王直……

       在王氏宗祠,有一方刻有“实面”二字的踏石。实,诚实、真实,不虚假。“实面”,心面一致,诚实无欺。“实面”二字言简意赅,是王氏的第一训诫要义,诚、端、孝、睦等丰富内涵在此凝练升华并通俗化,是为进入祠堂的每一位子孙后代设立的道德高墙。

      正是王氏世代安身立命的规范准则,感动了一代又一代名人大家。在历代家谱里,我看到了黄庭坚题写的“文正家风,清虚世德”,叶梦得题写的“缑岭钟祥,槐堂衍庆”,文天祥题写的“传家文乘”,等等,这些赞誉表达的不仅仅是王氏家风的绵远流长,更是对传承家风家训的尊崇。

       太平禅寺前的古银杏挺拔耸立,郁郁葱葱。

       王皋故居已经修葺一新,“忠烈、诗书、实面”勾勒出王氏家风的文脉内核。

       人们在一行行文字、一张张图片、一件件文物中,追寻着太平老街的记忆。王氏家风故事是小镇的曼妙风景,而一街一巷、一砖一瓦,都成了印证这些故事的鲜活标本。

       让人惊叹的是,小镇挖掘历史、总结历史,却又不为历史所固化,旧有的家族文化又以新的形式走入人们视野。

       有人这样介绍太平:有这样一处地方,云卷云舒,水面映照着世间万物,灵动隽美;细雨朦胧,雨打蔷薇花瓣飘落,多姿斑斓;阳光散落,古韵文化气息更显庄重久远……这是苏州太平,一条沉淀历史气息的街,一处在动与静中绽放温柔和美梦的宝地。

      暖风吹拂,细雨滋润,小镇正被装裱成新时代的模样。

    “诗书传家”在传承。太平老街以“书香”为魂,将自然风光、书香气息、水乡特质完美融合,倾力打造特色书香小镇——太平书镇。深厚的历史和多元的文化,在这里碰撞出新的火花。

      这是一个极具创新意义的文化延续。书香小镇设计了散点式图书馆、数字悦读坊、书屋式旅舍。

      太平是国内首个图书文化产业情景体验古镇。在这里,我看到了一座与众不同的白房子,这是苏州图书馆分馆。休闲区、阅读区、沙龙讲座区,多重功能组合,彰显设计品位。

      打造书香小镇较为直接的措施,是在已完成置换的特色宅院中植入书香元素。一座书香小院依水而建,别致的博士帽建筑造型,在一众古宅民房中格外突出,赋予空间枕经籍书的气质。

       依托浓厚的书香氛围,当地政府也在弘扬忠义爱国情怀,深挖红色资源。1939年9月,苏州第一个恢复重建的中共县级组织——中共苏州县工作委员会在太平成立。太平老街还是“江抗”驻太平桥办事处的所在地,后来,中共东路特委也迁移至此。据说,汪曾褀笔下的地下党员阿庆嫂的原型就是阳澄湖畔的太平人。

     “寻访红色足迹 厚植家国情怀”主题游学线路是专门为孩子们开辟的,从“初心回眸”“星火燃起”“太平传承”三个方面回顾太平抗战史。每年暑期,都会有很多孩子到小镇参观,追忆初心,铸牢家国情怀。

       高耸的银杏树,张开巨大的臂膀托起蓝天白云,俯瞰着千年古镇的沧桑之变。南来北往的船只,搅动一河清水。小镇就像窗口,承接着历史与未来。接地气的江南在这里一览无余。

    “书香荻溪,德善太平”,短短八个字的宣传语,既是传承,又是昭示,更是期许。(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版权所有:中共滨州市沾化区纪律检查委员会 滨州市沾化区监察委员会
地址: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金海五路166号 邮编:256800 网站备案号:鲁ICP备19030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