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是有层次的,由低到高是一个艰苦的磨炼和感悟过程,从不足处切入,常思己过,在“知非”中求“进境”,是一种有效方法。魏晋时期,胡质、胡威父子皆以清廉著称于世。一次晋武帝问胡威:“你和你的父亲相比,谁更清廉?”胡威回答:“我不如我的父亲,父亲清廉不愿让人知道,我是唯恐别人不知,所以我比父亲差远了!”尽管已十分清廉,但胡威依然对照父亲看到自己的不足,在清廉为官的问题上不断提升境界。其实,人皆是在修补不足中成长成熟的,改一处不足就进步一层。胡威以父亲为标杆,从廉洁做给别人看到深藏若虚,思想发生质的改变。
《左传》有云:“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吕氏春秋》点出:“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论语》中提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这些历史名言告诉我们,人人皆会犯错、皆有短处,隐瞒和掩盖毫无益处,讳疾忌医更不可取。只有把不足和过错作为映照灵魂的一面镜子,直面问题,见错改错、见短补短,才可能实现自我的不断改造,也才可能得到人们的尊敬。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生最难的是认识自己,“知非”实属不易。明代大儒王阳明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反己是一种人生态度,看人先看己,要长于自检、短于责人。作为党员干部,更应当具有知己、反己的智慧和态度,既要活得清醒,有认识不足的能力,也要活得坦荡,有敢于纠正过错的胸襟。
然而,一些党员干部在检视自身问题时却浮光掠影,找差距轻描淡写,避重就轻、回避矛盾。如此,既欺骗自己,也欺骗组织,只会使自己退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关键是要有正视问题的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知非”是向自己开刀,找差距得对自己下狠手,必须由内到外进行一次深度解剖,来一次彻底革命,搞清楚问题到底是什么、症结在哪里,哪些是老问题、有无改进,哪些是新问题、如何产生,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感知自我、认识自我。
能做到“知非”还不够,“知非”只是“进境”的起点,若知而不改等于在原地打转,可能又回到原点。所以“改”是硬道理,学会从“非”中悟道,从小处小节改起,无论问题多小,改了就有长进,天长日久,日积月累,就会从一层境界不断迈上更高一层境界。南宋杨万里说:“头垢则思沐,足垢则思濯。心垢则不思沐濯,何哉?”这提醒我们,自我净化不能做沐头濯足的表面文章,要注重清除心灵的污垢,进行思想洗礼,唯此方能脱胎换骨。(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